解读生态密码 展现生态画卷——《一师亦友》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特别策划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刻传承着中华民族寻求永续发展的生态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为生动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的重大步伐,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北京画卷,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8日“世界海洋日”来临之际,纪实科教频道《一师亦友》栏目特别策划了“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系列节目,解读生态密码,展现生态画卷。
节目首先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张正旺,以“飞鸟相与还”为主题,为人们讲述北京雨燕的故事。
小切口大视角 从北京雨燕展现生物多样性之美
葳蕤北京,生机盎然。随着北京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珍稀花草和动物安家京城,让北京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作为生态系统的“环境测评师”,鸟类的种群数量和丰富程度最能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北京雨燕作为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与这个城市的关系尤其密切。在老北京的记忆中,从天坛到太庙,从故宫到雍和宫,从北京的城楼、箭楼到颐和园的八方亭、东宫门,曾经有数不清的雨燕成群结队围绕着建筑飞翔,形成了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古都风貌。节目选择“北京雨燕”作为主要话题载体,以新颖独特的角度切入,既紧密贴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又充分契合人们对于北京雨燕的喜爱与关切。
(颐和园的廓如亭是北京雨燕最喜爱的栖息地之一)
访谈嘉宾张正旺教授深耕鸟类学研究近四十年,长期从事鸟类学和保护生物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了更加生动深刻地讲述张教授和北京雨燕的故事,节目组精心策划了四部分内容:“观鸟”、“护鸟”、“说鸟”、“爱鸟”。访谈问题设置由点及面,从北京雨燕到鸟类保护,再到北京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通过深度访谈展现北京生物多样性之美。
在谈及北京雨燕的迁徙之旅时,张教授还提到,北京雨燕每年从北京飞往南非的迁徙路线与“丝绸之路”重合。这个重合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事实,也给人们带来了深思。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北京雨燕的迁徙之路恰好穿越了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了联系各国人民情感纽带的生动缩影。
(张正旺在颐和园观鸟)
沉浸式体验,生动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整期节目均于北京颐和园中进行录制,在对话与互动、观察与体验中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图景。颐和园的廓如亭是北京雨燕最喜爱的栖息地之一,也是观鸟爱好者和专业鸟类研究者经常造访的观鸟胜地。主持人聂一菁和张正旺教授在颐和园的不同点位,结合北京雨燕和张教授的个人故事,在“情景式”+“行进式”的讲述中引出节目主题。
(主持人聂一菁与张正旺在颐和园一起观察雨燕)
拍摄当天天气炎热,节目组克服转场困难和有限的场地拍摄条件,严格要求拍摄质量,确保节目录制的高标准、高水准。在廓如亭下,主持人和张正旺教授共同欣赏“空中精灵”北京雨燕在檐间上下翻飞的盛景;在南湖岛上,通过对话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对北京雨燕的保护和雨燕从北京到南非、总旅程长达三万公里的迁徙之旅;漫步于昆明湖畔,张正旺教授分享了他是如何与鸟类研究学结缘,并将导师郑光美院士的探索与热爱传承下去的故事。节目将一个个访谈话题与对话场景巧妙融合,结合环境和主题,由点及面,层层推进,让观众在美好的环境、生动的故事、深入的思考中真切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珍贵。
人们常常把北京雨燕称为属于天空中的飞鸟,它每小时飞行速度最高可达200公里,是世界上长距离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之一,因此拍摄北京雨燕并不容易。北京雨燕通常在清晨和傍晚才成群出现。节目组提前勘察了雨燕经常出现的地点,并利用长焦镜头、广角镜头、升格拍摄等专业技术,对北京雨燕进行细致地拍摄,在节目中向观众呈现了北京雨燕翻飞于红墙碧瓦间的美丽影像。
在节目最后的金句分享环节,欣赏着颐和园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的美景,张正旺说,北京已经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也是世界上鸟类最丰富的首都之一,希望大家都来爱鸟护鸟,共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嘉宾在节目最后留下金句)
融媒体思维,大小屏矩阵联动
节目在策划之初就同步进行了新媒体的内容策划。针对新媒体短、平、快的特性,精心设计了适合新媒体传播的话题,在拍摄当天进行了单独录制。本期的新媒体短视频就“观鸟最应该注意什么”和“如何科学放生”两个话题请张教授进行了单独阐述。
在电视端播出之前,节目于新媒体端进行了预热宣推。探班Vlog、幕后花絮、短视频预告和公众号预告文章连续推出,为电视端节目进行预告和导流。在节目播出后,将节目的精彩内容以更适合短视频平台传播的方式进行二次创作,扩大节目影响力。
(栏目组主创人员与张正旺和他的学生们在颐和园合影)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持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一师亦友》还将聚焦“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播出对航海家翟墨的深度采访。翟墨被称为“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2022年翟墨完成了人类首次“不停靠环航北冰洋”之旅。这次北冰洋之行,翟墨通过绿色、环保的无动力帆船航行方式,呼吁人们关注北极、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悠久的海洋历史、深厚的海洋文化,节目将通过讲述翟墨的航海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海洋,保护海洋生态,助力海洋强国建设。这期节目,栏目组将登上曾环航北冰洋的“翟墨1号”,在“航海”的传奇经历中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本期节目将于6月11日播出。
(主持人聂一菁在 “翟墨1号”帆船上采访翟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