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北京建都870周年 新闻频道中心推出纪录片《金中都》
2025-08-02,金王朝迁都北京,称中都,金中都开启了北京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首都的光辉历程。2025-08-02-4月23日,由新闻频道中心《这里是北京》创作的3集纪录片《金中都》推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精深的专家视角、独家的考古画面、创新的城市体验回望金中都的建都历程,彰显古都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注入历史的厚重力量,注入影像的鲜活生机。
遵循主流媒体的融媒传播理念,在三集电视版纪录片推出前,新闻频道中心在北京时间和北京新闻融媒体平台,率先推出H5作品“寻找北京建都的开篇——我给金中都上个色”,以交互体验的方式在融媒体平台为受众构建金中都的城市印象。从4月21日开始持续推出短视频“她,让消失的金中都在画中复活了”、“说走就走,金朝皇帝十大北京网红打卡地”、“跟着它们 穿越回郭靖黄蓉逛过的金中都”等多条融媒体产品,网络端、电视端多屏互动。
《这里是北京》多年来聚焦于古都文化的深度挖掘。对于大众而言,金代是一个稍显陌生的历史阶段,但金中都是北京都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于北京的古都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次《金中都》系列作品的推出是《这里是北京》以栏目多年的独家内容积累,厚积薄发,呈现金中都的重要历史意义。
全新视觉体验,呈现金中都的历史与今天
在纪录片《金中都》的创作过程中,栏目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相比600年紫禁城的恢弘建筑群,870年前的金中都,无论是建筑遗迹还是文物古迹都屈指可数,人们很难对这座城的位置或形象有直观的感受。
为了给大众重塑金中都的城市印象,《这里是北京》创作团队邀请了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建筑设计师兼画家孙北共同参与创作。她擅长以建筑绘画的方式,展示历史与今天的交叠。在《金中都》的创作中,团队通过研读大量历史建筑文献,选取了9处代表性的遗迹,建筑师孙北以线条勾勒现存的城市景观,用水彩勾画历史中的金中都城市印象,把古与今呈现在同一画面中。
深专家视角,呈现金中都最新研究成果精
海陵王为何迁都?金中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座怎样的都城?在金宋局势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纪录片《金中都》不仅讲述一座都城的营建,更讲述一个王朝的兴衰,一段多民族融合的历史。
《金中都》采访数十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文化研究学者,考古研究者,邀请北京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北京古都学会、北京市考古学会、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首都博物馆、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等多位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创作。多角度、深层次解读金中都的历史、文化、经济等不同领域的发展。
对金中都的学术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入,侯仁之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绘制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中的金中都地图,也随着历史、考古、文物研究等不同领域的深化而形成新的研究成果。节目组经过与学术专家的沟通,被独家授权在纪录片中使用尚未发表的最新研究,以立体地图的方式,展现金中都的坊巷水路,为大众呈现金中都学术研究的重磅成果。
独家考古画面,呈现金中都的遗迹遗址
金中都的相关考古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870年前的古城因为一次又一次的考古发现而变得越来越明晰,越来越鲜活。
《这里是北京》长期跟踪拍摄北京历史文化的发掘与保护,记录下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考古资料以及考古学者细致入微的研究过程,正是这些影像的记录一步步揭开金中都的神秘面纱。当镜头里西厢考古工程的工地上,侯仁之先生现场研究的身影闪现;当800余年前的铁头盔铁铠甲出现在长长的兵营遗址中;当考古现场一个个小小的夯窝证实24米宽的金中都城墙的存在……,历史的震撼扑面而来。
创新城市体验,触动金中都的历史脉搏
纪录片《金中都》为了探寻870年前的历史真相,探访多家博物馆,拍摄近百件文物,并采访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带领观众从微观的视角感受一座城池的历史脉搏。
节目组走遍北京,寻找金中都的遗迹。第一集《谋水营城》寻访金朝都城宫殿的崛起,寻找金中都的水源地与城市水路,寻找考古遗迹中的城市格局;第二集《春水秋山》展现一池三山、琼岛仙境的修筑,金朝皇家渔猎的行宫御苑的制度演变、金代西山八院的春水秋山;第三集《何以为都》聚焦以金朝女真科举考场聚焦文化变迁,讲述金代贯通的金闸河、潞河奠定京杭大运河基础,呈现金陵的修建中国历史上最浩大的迁陵工程。
《这里是北京》的创作团队,研读数十本金中都相关的学术著作,以视觉的方式还原金中都的历史风貌,让这座870年前的历史古都鲜活再现。
《这里是北京》作为一档北京历史文化栏目,自发创作,自主创新,在城市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推出原创纪录片《金中都》,邀请观众共赴一场北京历史文化之旅,对北京建都870周年的重大主题宣传做了精彩的影像呈现。《这里是北京》计划于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继续推出纪录片《定都》,回望辽金元明清民国至新中国900余年的发展历程,《定都》展现一次又一次历史的抉择成就了北京一国之都的历史地位。《这里是北京》将肩负起历史责任感,做好做足文化传播,彰显文化自信,向历史致敬,向人民致敬。